本杰明・摩尔大中华区代理权争夺战,本质是一场 “技术优势” 与 “本土资源” 的博弈。
一、代理权更迭的行业背景
作为北美百年涂料品牌,本杰明・摩尔(Benjamin Moore)自 2002 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,长期由珠海名家生活空间建材有限公司担任独家总代理。这一合作持续至2024年底,因合同到期未续约而告终。2025年起,大中华区代理权正式进入空缺期,引发行业高度关注。这一变动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市场政策与国际贸易环境的双重压力:
CCC 认证强制实施:自2025年7月1日起,所有进口涂料必须完成CCC认证方可合法销售。本杰明・摩尔因内部决策调整,未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认证,导致产品暂时无法通过海关。
中美关税壁垒:目前,关税政策还不明朗,具备多重变数性,直接推高本杰明・摩尔的进口成本,削弱其市场竞争力。
原代理战略转向:珠海名家在2025年5月宣布成为加拿大品牌Laurentide®的总代理,并关闭本杰明・摩尔中国官网、更名官方公众号,实质放弃代理权。
二、代理权争夺战的核心参与者
当前,国内多家涂料巨头正与本杰明・摩尔总部展开多轮谈判,竞争大中华区总代理资格。以下为主要候选企业及合作可能性分析:
三棵树:80% 概率的领跑者
三棵树作为国内涂料行业龙头,近年来加速布局高端市场。其 “艺术涂料+工程涂料” 双品牌战略与本杰明・摩尔的高端定位高度契合。若合作达成,三棵树可通过 “本杰明・摩尔+三棵树艺术漆+工程艺术漆” 模式实现中高端市场全覆盖。此外,三棵树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布局(如2025年莆田招商峰会)为品牌提供增量空间。
北新嘉宝莉:60% 概率的央企力量
北新建材(央企)与嘉宝莉的合作组合,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与渠道资源。若代理本杰明・摩尔,可通过 “本杰明・摩尔+嘉宝莉艺术涂料” 双品牌运营,覆盖设计师渠道与经销商网络。央企背景有助于应对政策风险,但需解决品牌定位差异带来的整合挑战。
东方雨虹:40% 概率的跨界博弈
作为防水行业龙头,东方雨虹近年积极拓展涂料业务。其代理的德国品牌Alpina阿尔贝娜与本杰明・摩尔存在定位冲突,但高端市场的战略需求仍可能推动合作。不过,东方雨虹当前重心在海外并购(如智利建材超市),逆向引入品牌的可能性较低。
其他潜在竞争者
亚士等企业也表现出兴趣,但受限于资金压力或战略重心,合作概率相对较低。立邦虽拥有成熟渠道,但自有高端产品线完善,合作动力不足。
三、代理权争夺的深层逻辑
品牌价值的情感连接
本杰明・摩尔在中国市场耕耘23年,通过400余家独立色彩体验店,树立了 “环保标杆” 与 “色彩专家” 的品牌形象。尽管因供货中断引发市场波动,但其在高端消费者心中的情感认知并未消失,反而因 “稀缺性” 强化了品牌价值。
技术壁垒与市场适应性
本杰明・摩尔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主研发的Gennex® 色浆系统与低VOC环保技术,其产品通过北美绿色建筑协会(USGBC)认证,符合中国高端市场对环保性能的严苛需求。新代理需具备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能力,同时适应中国消费者对 “性价比” 与 “本土化服务” 的双重期待。
供应链与政策风险的平衡
面对 CCC 认证与关税压力,新代理需提出可行解决方案:
本土化生产:参考百色熊(BEHR)退出中国时的策略,通过国内设厂规避关税与认证壁垒。
灵活渠道布局:利用电商平台与设计师渠道减少对传统经销商的依赖,同时探索工程领域的批量采购机会。
政策公关能力:与政府部门沟通,争取认证流程简化或关税豁免,降低合规成本。
四、结语:变局中的胜负手
本杰明・摩尔大中华区代理权争夺战,本质是一场 “技术优势” 与 “本土资源” 的博弈。对品牌方而言,选择兼具资金实力、渠道网络与政策资源的合作伙伴是破局关键;对中国企业而言,代理国际高端品牌不仅是市场扩张的机会,更是技术升级与品牌国际化的跳板。随着2025年第三季度谈判进入白热化阶段,行业正拭目以待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——这不仅将决定本杰明・摩尔在中国市场的命运,更可能改写中国高端涂料行业的竞争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