涂赢天下-涂料资源整合平台,欢迎您!

翻新绝非“流量快钱”,而应成为“好房子”的真实注脚

近年,存量房翻新市场成为涂料建材行业的“新蓝海”。

近年,存量房翻新市场成为涂料建材行业的“新蓝海”,立邦、三棵树、多乐士等头部企业纷纷加码,嘉宝莉、固克等企业亦强势入局。然而,一片蓝海表面繁荣背后,也注定了市场将以野蛮生长作为开端。


现状堪忧:核心价值空心化下的扩张

当下不少企业以“包工包料”模式快速铺开市场,但用户投诉频发。例如“施工后墙面开裂、渗水”,消费者维权困难;社区店快速扩张导致施工标准执行参差不齐。部分企业为抢占份额,以低价套餐吸引客户,却牺牲材料品质和工艺细节,形成“劣币驱逐良币”效应。导致快速收割型扩张,价格战与品控崩塌。

一些企业强调“环保”、“快速”、“无尘”,但实际施工中,外包团队为省成本常跳过关键步骤,如遮蔽保护不到位、打磨粉尘污染家具等。有企业虽试图整合检测、施工、产品链路,但基层施工人员技能断层问题未解,导致防水、渗漏等核心问题反复出现。这正是伪标准化陷阱,导致流程虚设与技术空心化。

家居建材产品中,真正具备技术创新的不足20%。例如扎堆推出“36小时焕新厨房”“AI设计系统”,实则将传统装修包装为“科技升级”,忽视用户对功能性(如隔音、保温)的深层需求。政策推动的老旧小区改造中,大量企业以低价竞标获取项目,却因成本压缩导致改造“面子工程化”。政策红利下的泡沫化,极易形成概念炒作与需求错配。

翻新服务普遍重营销轻服务,“贴心服务”沦为口号,用户投诉后处理拖沓。虽承诺质保,但偏远地区售后响应迟缓。行业缺乏统一的验收标准,验收报告沦为“盖章游戏”,用户权益形同虚设,从“交付”到“交差”仅仅一字之差,却天壤之别。还有企业为快速铺开市场,对经销商“画饼充饥”,要求经销商预付高额保证金,却未提供足够技术培训,还强制要求使用指定辅材,引发伙伴抵制。与此同时,熟练工匠被“抢单式”挖角,基层施工团队流动性超60%,服务质量难以保障。

image.png


发展建议:从收割到深耕的“范式革命”

1、建立“用户全周期服务契约”。实施透明化流程,借鉴立邦“四测三看一触”验收法,引入第三方独立监理权威机构,实时上传施工数据至用户端。实施长效质保机制,例如可参考汽车行业“三包政策”,将墙面开裂、防水失效等问题的质保期延长至5年,并建立“问题追溯基金”。

2、技术反哺产品,构建竞争壁垒。通过场景化研发,针对老旧小区高频问题(如空鼓、渗漏、渗漏、发霉等),联合科研机构开发“免拆免砸修复涂料”,通过产品及工艺创新降低施工成本30%以上;大力发展AI智能化赋能,利用AI设计工具,开发“翻新需求诊断APP”,通过上传房屋照片自动生成改造方案与报价,减少信息不对称。

3. 重构行业生态,实现共生共赢。例如推行工匠职业化认证,联合行业协会建立“建筑涂装工”或“艺术涂装师”等资格认证体系,对持证工匠给予补贴优惠,缓解人才短缺。建立渠道利益再分配体系,可尝试“利润共享计划”,避免“压榨式合作”;设计经销商激励机制,从“粗暴返点”转向“服务口碑奖金”。

image.png


结束语:一场关乎行业存亡的耐力赛

翻新市场绝非“流量快钱”,而是对企业的产品力、服务力、社会责任的终极考验。当你还在为短期财报冲刺时,一些企业已悄然布局绿色修缮、智能交付;当你沉溺于“局改”概念炒作时,有人正以“艺术涂料+全屋整装”撕开高端市场缺口。这场战役的终局,注定属于那些愿意用十年时间打磨标准、用身家投入培育生态的长期主义者。毕竟,旧改市场的真正价值,不在于收割多少栋老房子,而在于能否让每一面墙都成为“好房子”的注脚。


分页导航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赞 (0) 收藏

评论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